宏观调控要如何 如何使宏观调控有度

经验直达:

  • 如何使宏观调控有度
  • 宏观调控要如何
  • 如何把握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适度性

一、如何使宏观调控有度


宏观调控有度的方法:1、调控时不影响市场的主体地位 。2、不影响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 。3、调控能取得效果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阶段 , 立足发展改革全局,我国宏观调控的理念与手段也不断与时俱进 。近年来,我国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明显加强,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 。
宏观调控要如何 如何使宏观调控有度

未来,要继续加强宏观政策体系之间的协调,发挥好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发挥好财政、货币、消费、投资、产业、区域等政策工具的支撑作用,并依据不同阶段、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完善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把握好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还要善于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经济形势的预研预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效率 。


二、宏观调控要如何


法律分析:市场和政府要协同作用 , 宏观调控要有度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宏观调控要如何 如何使宏观调控有度】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
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


三、如何把握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适度性


宏观调控是国家通过各种宏观政策、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解、控制的活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注重设置产品产量等具体指标 。随着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得以进一步调整并逐步完善,党的十六大将今后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确定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表明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理论已经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趋于成熟 。
坚持宏观调控政策的依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和坚持宏观调控,这不是由哪个人、哪个团体说了算的 , 而是有其必须存在的依据,即坚持宏观调控一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所决定;二是我国当前形势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 。
其一 , “市场失灵”需要宏观调控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无法自发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完全体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不能有效处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 。
其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我国目前仍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也不健全,市场运行常常受市场之外不正常因素干扰,要有宏观调控来保障经济平稳有序地运行 。同时,我国经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需要更好的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步使全体社会成员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更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是政府必不可少的经济职能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有机协调起来发挥作用,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政府的参与和行政职权的介入是实现这一目标极为重要的一环 。
宏观调控手段的选择
归纳起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一般分为四种,即:计划调控手段、经济调控手段、法律调控手段和行政调控手段 。这四类调控手段各有针对性,在性质上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计划调控手段是计划经济时期最常用的调控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 , 已逐步淡出宏观调控舞台 。行政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权力量,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手段,具有强制、快速、直接的特点 。这些特点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但也容易产生行政垄断、企业缺乏活力、经济运行震荡等弊端 。因此,对于宏观调控 , 国家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于计划调控,即使使用,也应以指导为主 , 尽量避免指令性质的 。
政府部门应努力做到不直接管理和干预微观经济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经济参数的调控,灵活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对微观经济单位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施加影响,从而间接地控制和引导其决策、经营活动,使之符合国家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
正确看待直接调控与
间接调控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间接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但就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间的经济转轨时期 , 间接调控还只是一个目标,直接调控应该也必须继续存在,才能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地向前发展 。
比如在1998年 , 当日益严峻的“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使得货币政策一筹莫展,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通过出口扩大外需受阻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总体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率递减、失业(下岗)面不断扩大等宏观经济问题 , 国家采取了以财政政策为主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扩大内需启动经济 ,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又如,今年年初在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不佳的情况下 , 针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三控制一清理”的行政性宏观调节政策,控制新开工项目 。控制土地征用、控制招商引资优惠条件,清理拟在建项目 。同时,辅以银监会的监管措施和央行的窗口指导手段控制贷款规模,使得4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3月份回落了8.8个百分点,投资过热状况得到初步遏制 。这些都证明了直接调控易于操作、见效快和对抑制行政性投资过热的明显效果 。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采取行政手段控制投资是一种微观干预行为 , 成本往往过高,有可能导致低效率和寻租行为 , 且有回归旧计划经济体制之嫌,与市场化改革大方向不符,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我国目前出现投资过热的行业来看,钢铁、汽车、冶金等大多是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由于长期保护性的垄断所造成的超高利润是吸引投资进入的最直接原因 。换言之 , 由于垄断的存在,这些行业缺乏合理的市场准人和竞争机制 , 当市场准入放开时,大量投资涌入是必然的结果 。再从投资的主体来看,新进入这些行业的投资相当部分来自地方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权利和责任不对称,是国有资本大举进军这些高利润行业造成整体过热的根本原因 。因此,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是结构问题,不是总量问题 , 是投资热、消费不热,部分行业热、不少部门偏冷,短期看,国家出台政策打压盲目的投资势头是完全必要的,但从长远分析 , 根本措施也许还是在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正常的市场准入和竞争机制,不这样 , 不仅解决不了结构问题,反而会对偏冷部门和消费造成损失 。同时 , 鉴于固定汇率体制下财政政策对抑制投资增长的作用最大,在适当延长国债项目的建设周期,国债使用方向继续向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西部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倾斜以外,还应当通过税收等政策手段引导社会投资向国家政策鼓励的行业 , 如向农业、第三产业转移等 。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 但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更好地实施宏观调控?则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从中远期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应逐步增加市场部分的内容,减少行政手段的成分 , 以价格信号引导投资主体做出选择,实现间接调控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尽可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迫在眉睫 。
(作者系乌鲁木齐市市长)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