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直达:
- 在阅读时如何抓住关键词
- 找关键词句的方法
- 如何巧抓重点词句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在阅读时如何抓住关键词
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效率 。很多家长为孩子阅读效率低而发愁 。那么怎么才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效率?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其实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了,阅读效率自然而然就会高 。很多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好,看书时常常没有耐心 。如果遇到了篇幅长的文章,往往会出现读不通、不理解的现象 。这时候家长经常会想起一句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认为是读得不够多 , 所以让孩子重复阅读或大量地阅读 。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一点都不理解的情况下,读多次也是枉然 。
提升阅读能力有以下几个技巧:
- 学会拆分:章节 — 段落 — 句子 — 字词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孩子最开始接触阅读的感受 , 我已成年人外语阅读举例 。如果现在,让你去阅读一份外语作品,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当然是弄清楚每个词汇的意义 。之后把词汇组合成为句子,理解句子大概的意思,如果有其他文化专属的意义,还要进行积累 。
之后把句子连成段落,最后再把段落组合成章节 。理解每个章节后 , 才可以理解整部作品 。孩子阅读亦然,给理解能力弱的孩子增加阅读量是徒然的,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拆分文章,理解词汇的意义,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的规则 。这就是有技巧地阅读 。
- 找出关键词/句
关键句对整篇文章起到概括归纳的作用,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总结,会找关键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在遇到考试的阅读理解时,经常会有“找出中心句”“给这段话取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吧”这种题目 。)引导孩子找出关键词/句经常出现的位置 , 找出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或替代关键词/句 , 这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文章 。理解了关键词/句后 , 就可以循序渐进地阅读文章了 。
- 用自己的话总结和复述
什么时候算是真正理解了一篇文章?是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进行总结复述,讲给别人听的时候 。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要一味地逼问孩子作者真正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这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我们要引导孩子用自己现在所积累的词汇,来复述这篇文章 。当孩子可以简单总结复述这篇文章时,就证明孩子真正地理解了 。长久以往,就可以进行越来越多的阅读积累 。
阅读理解能力强代表孩子更善于思考 。这不仅能让孩子更高效地学习,并且可以将获得的信息与自己的理解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阅读方法不对 , 光靠量的堆积,并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是那句老话:阅读是个长久的习惯,并非一日之功 。
二、找关键词句的方法
找关键词句的方法如下:
关键词,简而言之就是与主题有关的词语 。能够确定阅读过程中的具体信息的位置;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结构;通过概括内容,提炼文章观点,归纳出段落大意 。
明确话题——寻找谓语——连缀成句——提取关键词 。任何语段,无论是记叙、议论或说明,它总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的,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 。
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寻找语段,然后寻找与陈述对象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接下来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最后筛选提炼出关键词 。
1、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 。
任何语段 , 无论是记叙、议论或说明,它总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的,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 。那么 , 我们就要根据不同文体来寻找语段话题 。
寻找中心话题小秘笈: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叙述的对象(人、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说明对象,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描写对象(景、物),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情感倾向的词 。
2、寻找与陈述对象(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
在这一步 , 我们主要是寻找和明确与主要话题(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 。如“修复”、“缺乏”就是对陈述的对象的陈述,不可不取 。
3、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 。
话题和谓语等词句选定后,我们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成一个谓结构的句子 。结构) 。
4、筛?。崃冻龉丶?。
最后,我们把连缀成的句子放入文段中检验,如能基本表达出文段的中心内容,即可筛选并敲定关键词 。
三、如何巧抓重点词句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在阅读时如何抓住关键词-找关键词句的方法】一、钻研文本,把握文本精华 。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中 。而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或句又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泉眼 。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眼,并以此展开教学,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
(一)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当然教学中不能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加以单一、孤立的分析、讲解或者简单地一股脑儿地对字、词、句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一厢情愿地设计一些练习横亘在研读品析中,而是保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 。以读促解,以读悟法 , 以读动情 。如我在《游山西村》教学中,为指导学生读好“丰年留客足鸡豚”里的足一词 , 我这样设计教学:
生(有气无力):“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他足吗,同学们!看来,他有点饿,老师也要像山西村的山民一样要准备酒肉给你吃 。”学生大笑 。
生(洪亮有力):“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好 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这就是“足” , 不但酒菜足,而且情谊足 。
这不仅让学生理解“足”的含义 , 而且让学生对“足”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可见,教师找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目的重在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起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
(二)抓住中心句,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在小学的许多课文中,某个词语或句子就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仔细思考,全文处处与之紧密相连 。如果抓住这些中心词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 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课文写风景优美的段落有哪些?写物产丰富的段落是哪几段?优美的风景体现在哪些景物上?丰富的物产又是什么?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词来写,用了总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这两个词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无疑起了先导作用 。
(三)抓住过渡句或关键词,指导学生掌握课文框架 。
1.抓过渡句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 。如《赵州桥》一文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 , 而且美观 。”既总结了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使课文的前后部分自然、连贯地衔接 , 并使课文的结构清晰、明了地展现在小读者面前 。
2.抓关键词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中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眼 。凭借这个词眼,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飞夺泸定桥》一课,抓住课题中“飞夺”一词,这一关键词语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 提示了课文的分段思路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飞夺”这个关键词语分以下几步设计:
① 让学生自由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容是围绕课题哪个关键词(“飞夺”) 。
②再让学生找出哪些段落写“飞”,哪些段落写“夺”,从而给课文分段 。
③分析“飞夺”的经过和原因 。能精导一词,对拨通全文的课文亦有不少 。
这样抓住一个关键词来教,仅30多分钟就教完了全文,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又明确了课文中心,掌握了重点词语,真是一举多得 。剩下来的时间,便进行片断练习 。这样紧扣关键词教全篇,不仅节省了时间 , 而且突出重点,思路清晰 , 整体感强,学生学了印象更深刻 。
二、针对词句特点,确定词句的教学方式 。
全国特级教师虞大明在《走过10年》一书中指出:阅读课训练的内容要淡化篇章意识,要抓住最富表现力的词句,通过理解、转换、运用,达到理解课文 , 增强语文能力的目的 。训练的方式要具体,可操作 。训练提示要有明确的指向 , 以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4]据此,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词句的教学方式 。
(一)在语境中悟意
“语境”是一种言语的背景,是制约语意的“场” 。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词句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词句的应用最重要的特征是依赖语境 。教师可借助于模型或实物、表情、表演等创设语境,帮助学生体味词句的含意和情愫 。[1]
如《赵州桥》最后一段:“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多美的语句,可在学生的心中,却很难清晰地想象出它们的样子 。这时 , 如果出示投影片,让那些千姿百态的龙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映入学生的眼帘,那么课文中的句子不再只是些呆板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一个个跃跃欲试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那充满生机的形象 。句子理解了 , 同时也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 。阅读中的词句训练落到了实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