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怎样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经验直达:

  •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 怎样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一、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 。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 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 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 。
第一、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 , 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 ,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 。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课程改革的今天 , 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 。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 。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 。多赞许 , 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 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 。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 。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 。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 , 我也能做到 。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 , 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 。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 。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 , 摸清情况 , 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 , 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 。这样的个案研究 , 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 。28.0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 。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
第五、帮助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1、 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 ,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 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 。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 。
2、榜样示范,激发思考 。根据中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 。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 “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 。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 。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 , 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 , 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 。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
第六,加强个别辅导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学困生没能掌握课堂上应掌握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在课外再不能给以重点的关注,假以时日 , 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课改不排斥必要的辅导,课改呼唤具有现代色彩的课外辅导 。当然这样的辅导不是一味的加班加点,不是强行灌输,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爱心感召下,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 , 学习的勇气得以激励,拉下的知识也得以重温 。这样的辅导也不应再是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小组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 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 。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 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关注学困生 , 传统的分层教学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特别是心中时时装着学困生 , 时时关爱学困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二、怎样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怎样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语文作为百科之母的基础学科 , 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氛 , 独有其魅力 。学语文更是一种快乐的、崇高的享受:古雅的《诗经》、瑰丽的汉赋、浩浩的唐诗、凛凛宋词、神秘元曲、明清小说、国学经典、现代美文、、、、、、、无不透射着中国国语独有的魅力 。可是,近些年来,不少学生面临诸多困惑: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的魅力 , 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不再感到惧怕厌烦 。如何让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殿堂,享受着学习语文的快乐,如鱼儿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乐于接近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第一本道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 。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所以语文教师要有高雅的气质修养 , 时时刻刻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楷模,而且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 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 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 , 会学习 。和学生相处时,应该有爱心和童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作小孩子的先生. 。教师只有带着一颗爱心 , 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的尊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 。这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更体现在课后批改作业的一圈一点,一笑一颦,或一次轻声的问候 , 或一次亲切的抚摸,这些都可改变你在学生中的印象,你做到了这些,学生才能佩服你、敬重你,接近你、喜欢你,并且喜欢你的语文课 , 喜欢和你分享快乐 。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 , 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我想,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 , 不断地学习,如孔子所说每日三省吾身,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 才是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爱戴,学生才乐于接近 。二、寻找语文课上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条件1、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 。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善于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 ,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的对接,认可学生学习语文的点滴成功 。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 。你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对愚公移山有自己的看法,对孔乙己有的同情 , 对小弗郎士多了几分敬佩,对《我的叔叔于勒》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你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伙伴,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 , 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 。3、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快乐 , 快乐就会倍增 。在展示分享学习成果时学生会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和自豪感,在这快乐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丰富,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塑造 。三、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1、融洽师生关系 , 改变教学理念 。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 , 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快乐地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 , 还谈什么快乐地学习!师生关系和谐,关键在教师 。教师应热爱所有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 。不管在什么场合,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只有意识到被尊重 , 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 。对优差生应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公允不倚,不带偏见 。平时应多鼓励引导 , 忌无处不到的批评训斥 , 任何鄙夷讥讽,怒斥甚至体罚学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 。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都是要学习 , 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够改正错误的 。中学生正处在一种特殊的心理阶段,反抗意识、破坏意识特强,如果总是采用高压手段,必然会造成师生矛盾加剧,不能体现素质教育提倡的人文精神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摒弃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任老师加工的材料、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的传统的教学理念 , 取而代之的是:《语文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育的探究者,师生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赏识学生的才华和个性 。这样,学生得到尊重和赏识,学习积极性、求知欲被激发 , 学习则是快乐的 。2、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的语言,中国的文学思想更是博大精深 。学语文就要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多姿多彩,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工具 。而千姿百态、浩如烟渺的文学作品更是引人入胜 ,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利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吸引学生认识语文,从而产生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面对课堂 , 教师要充满激情,有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比如在教学《孔已己》中,我提前让学生做好表演的准备 。分两场表演断腿前和断腿后两个片段 。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准备了各种道具,而且还自己加了很多台词 。那堂课学生们表演得很精彩,把孔已己这个人物的迂腐善良,自欺欺人,好喝懒做的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 。当小说人物活脱脱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 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声里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又例如:我在教学《黄河颂》这首诗歌的时候 ,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雄浑豪迈的气势,体会诗歌热情奔放,雄健有力的特点 , 达到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 。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波涛滚滚的黄河画面 , 并配乐朗诵这首诗歌 。为了营造这种氛围,我让学生全体起立 , 在雄浑的乐声里,在动人的画面前,激情朗诵 。那节课上学生们激情澎湃,兴趣盎然,快乐无穷 。3、面带微笑真心鼓励 。教师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逼真传神的动作 , 能不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情感吗?加里宁说: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因此,教师甜美的微笑 , 真心的鼓励,能消除学生心灵上的恐惧,使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在被关注和信任带来的幸福感中快乐学习 , 快乐生活 。例如,一次检查学生背诵《孟子两章》 , 全班只有几个学生不会,其中一个学生是有名的后进生,别的老师都拿他没法 。我问:你读了吗?他说:读了 。那你怎么不会?我从一年级开始就不会背诵课文,从来也没有背过一篇课文 。他有点负气说道 。听了他的话,我知道这个学生有自卑心理,特别是课堂上有恐惧感,不敢回答问题 。我笑着说;你把第一句背给大家听听,可以吗?他有点迟疑地背了出来 。我说:你继续?他脸红了说:不会 。我没有批评他,而是面对全班同学说:绵师同学音质好,普通话比较标准!希望大家课后多和他讨论如何说好普通话的问题,这样,我们的普通话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的,大家热烈鼓掌 。从那以后 , 我注意到这个同学每一堂语文课都特别认真,举手的次数也多了 。在学到《邹总讽秦王纳谏》一课时,他居然主动跑来要背诵课文给我听,并且背得很流利 。我很感动,我想:人与人之间鼓励和尊重是相互的,老师与学生也是这样 。你鼓励学生尊重学生 , 学生自然爱你尊重你,你给学生快乐,学生不会独自享受,一定会和你一起分享 。四、重视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分享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赋予他们一个对自己自学方式认可的舞台,学生会在不断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 以至于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这个过程是让人兴奋的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1、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 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 。这样 , 你会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从学生讨论父亲买橘子、送橘子的情节中,触摸到学生对亲情的感悟 。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欢乐,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纳──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有鉴赏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评论欣赏和教学相长;有执著和冷静──是对语文教学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有参与和体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对学生创造的体验 。2、及时对话 。语文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沟通现象,自然少不了对话 。对话需要真诚的态度、民主的作风,最忌话语霸权、一言堂;对话应是情境化的 , 既有文本的情境,又有师生经验的现实情境和对话过程中创造的新情境 。对话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 。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与作者的对话:《孔乙己》是对孔乙己的同情、鄙视还是别有用意 。《荷塘月色》中作者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把月下的荷塘描述得如此宁静,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去查阅关于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学生也可能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产生新的话题:师生在讨论朱自清父子亲情至深时,有学生提出父亲对儿子是溺爱的看法 。对话是开放的 , 可以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时代 。对话是思维的碰撞 , 常有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因而对话又是创生的 。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出乎意料的魅力 , 一种源于师生思想的魅力,它召唤师生创造力和智慧的涌动和勃发 , 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 。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 ,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教语文就要把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出来,以文本的内涵震撼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 引起共鸣,这样学生才会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快乐地学习语文才是对祖国语言最好的传承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