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直达:
- 求出师表全文
- 出师表的全解
一、求出师表全文
原文: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ひ宰芍?nbsp;,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 晓畅军事 , 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 ,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亲贤臣,远小人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 , 每与臣论此事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 可计日而待也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 ,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 以伤先帝之明 ,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庶竭驽钝 ,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 ,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 不知所言 。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
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 , 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
臣受命之日 , 寝不安席 , 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6)王业不可偏安于蜀
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 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
刘繇、王朗 , 各据州郡 , 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岁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
曹操智计 , 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 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
今民穷兵疲 , 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 , 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 , 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译文:
先帝开创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一分为三,蜀汉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啊 。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怠 , 忠诚有志的将士在战场上舍生忘死 , 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 。陛下的确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劝谏的道路 。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 , 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他们的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评定他们的奖惩,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诚无二 , 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 。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再实行,就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 。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端正,通晓军事,在从前试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量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 , 疏远贤臣 , 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 , 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 。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身份 , 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又遇上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我接受任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 。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回旧都洛阳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革,进尽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 。(如果您能这么做,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尽了 。
【求出师表全文-出师表的全解】现在我将要远离陛下,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泪不止,不知道再该说些什么 。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 。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饭吃不香 。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南蛮)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南方和孙吴作战 , 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 。现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众人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当年不战,第二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 , 于是吞并了江东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
曹操的智慧计谋 , 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 , 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 。何况我的才能很弱 , 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 , 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 。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 , 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 , 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 。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 。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 。既是这样 , 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 。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 。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 。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 , 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 。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 , 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 , 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
历史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 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 , 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 , 广开言路 , 赏罚分明 , 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 。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
二、出师表的全解
1、出师表(诸葛亮作品)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 , 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 , 忠贞不二 。
创作年代建兴五年(227年)
作品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
2注释译文
(1)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 。先 , 尊称死去的人 。
(2)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天下的大业 。
(3)中道:中途 。
(4)崩殂(cú):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
(5)今:现在 。
(6)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
(7)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 。这里指蜀汉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 , 民生凋敝 。
(8)此:这;诚:的确 , 实在;之:的;秋:时 , 时候 。这里指关键时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
(9)然:然而;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 , 懈?。挥冢涸冢荒冢夯使?。
(10)忘身:舍身忘死 , 奋不顾身 。
(11)盖:原来;追:追念;殊遇:优待 , 厚遇 。
(12)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
(13)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 。
(14)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留下的美德 。
(15)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 。恢,大 。弘 , 大 , 宽 。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气:志气 。
(16)妄自菲?。汗诳辞嶙约海煌汗郑环票 。盒】矗崾?。
(17)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当 。
(18)以:以致(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谏:劝谏 。
(19)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
(20)陟(zhì):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 。
(22)及:以及;为:做 。
(2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吏 。
(24)刑:罚 。
(25)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理 。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
(27)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内宫和外府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
(28)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 。
(29)简:选择;一说通“拣” , 挑?。话危貉“危灰牛╳èi):给予 。
(30)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 。悉,全部;咨:询问,商议 , 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
(31)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 。阙,通“缺”缺点 , 疏漏..
(32)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广益:增益 。益,好处 。
(33)性行(xíng)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 , 善;均,平 。
(34)晓畅:精通 。
(35)试用:任用 。
(36)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禁卫军统帅) 。
(37)营:军营、军队 。
(38)行(háng)阵:指部队 。
(39)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
(39)小人:晚辈,下人 , 这里指:宦官 。
(40)倾颓:倾覆衰败 。
(41)痛恨:痛惜,遗憾
(42)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
(43)?。盒耸?。
(44)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
(45)布衣:平民;百姓 。
(46)躬:亲自;耕:耕种 。
(47)南阳:当时南阳郡 , 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
(48)苟:苟且;全:保全 。
(49)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
(50)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 。与今义不同 。
(51)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
(52)顾:探望 。
(53)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
(54)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
(55)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
(56)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临:将要 , 临近 。
(57)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 。
(58)泸: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
(59)不毛:不长草木,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毛,庄稼,苗 。
(60)兵:武器;甲:装备 。
(61)奖率:奖赏率领 。
(62)庶:希望;竭:竭?。绘?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 , 走不快的马 , 指才能低劣 。钝:刀刃不锋利 。
(63)攘(rǎng)除:排除 , 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 , 此指曹魏政权 。
(64)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
(6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所以:用来...的是
(66)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 。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 。(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损:除去 。益:兴办,增加 。
(67)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托:托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务 。
(68)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
(69)告:告慰,告祭 。
(70)兴德之言:发扬陛下恩德的忠言 。
(71)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
(72)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 。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罪 。
(73)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良策 。诹(zōu) , 询问,咨询 。
(74)察纳:识别采纳 。察:明察 。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
(75)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
(76)当:在……时候 。
(77)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 。
(78)不知所言:不知道再该说些什么 。[3-4]
译文
先帝开创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一分为三,蜀汉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啊 。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忠诚有志的将士在战场上舍生忘死 , 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 。陛下的确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 , 以致堵塞臣子忠言劝谏的道路 。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他们的功过好坏 , 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评定他们的奖惩,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 ,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 。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再实行,就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 。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端正 , 通晓军事 , 在从前试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量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 , 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 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 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 ,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 。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 , 见识浅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 , 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又遇上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我接受任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 。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回旧都洛阳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革,进尽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 , 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 , 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 。(如果您能这么做,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尽了 。
现在我将要远离陛下 , 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泪不止,不知道再该说些什么 。[5]
3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将
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6]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 。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
4作品鉴赏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 , 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 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 。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 。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 。经过几年的努力 。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 , 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 。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 。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 , 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 。“此臣所以报先帝 ,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 。《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的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 , 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 。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干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 , 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 。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 。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 。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 。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 。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 。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 。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 , 七次提到“陛下” 。“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 , 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 , 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 。”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 。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 , 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此文有大量合成词 , 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评价这篇文章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
南宋诗人陆游评价表文,说道:“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舟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