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 , 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 , 被搞得神神秘秘,好像如果你不点赞收藏,下一秒就被404了!
为什么要搞得这么神秘?因为,如果大家都搞清楚了房子怎么买,很多人就被“掏空”了,因此 , 在这个市场之中,一部分人把买房故意神秘化,让你感觉六神无主、疑神疑鬼、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
那究竟如何买房,尤其是在绕城高速之外,如何选择板块?其实,除了一些文保密集区、老城连片改造区之外,基本上可以按照地铁路线来买 。
为什么按照地铁路线来买?不是因为上下班方便 , 是因为每一条地铁的开通,背后都是一整套的规划,你搞明白了 , 你也是个小专家 。
一个城市究竟能否批复地铁 , 一条地铁是否必须要修建,这一连串的问题 , 其实,就有三个要求 。
其一 , 要求城市GDP和财政收入:地铁主要服务于城市中心城区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地区,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 , 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 。
其二,要求必须有充足的资金预算: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政府应建立透明规范的资本金及运营维护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其中,一条硬性指标便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总投资中财政资金投入不得低于40%,严禁以各类债务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 。
其三,对于客流量要明确要求:市区常住人口原则上在300万以上,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远期客流量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如果这些不能达标 , 以后的地铁审批就要暂停 。
通俗一点来说 , 这就比较符合我们之前所说的“三中心”(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中心地段)的选择方式,西部的普通地级市与地铁基本无缘,除非是省会城市搞都市圈 , 然后顺手为之 。
以咸阳为例,如果不是陕西搞“西咸一体化”,地铁能够修至咸阳高铁站么?不会,因为不符合标准,但因为“西咸一体化” , 就出现了可能性 。
所以,以后“人跟线走”,买房子尽量要考虑地铁附近,不是为了方便,而是为了不被边缘化 , 不被城市发展抛弃 。
虽然,西安是一个文教“大市”,但却是一个经济“小市”,1295万人聚集在一起,全靠地铁 。
【PPT造城时代!怎样买房才能不跳坑?】
为了推动西安市政府北迁,2011年的西安三大举措之一,就有地铁2号线开通 。地铁2号线开通,是西安第一次在南北中轴线上实现轨道交通,不仅加速了南北人口资源互动,更重要的一点是,城市核心资源北上进入加速度 。
为了推动西咸一体化,2011年西咸新区成立,2013年地铁1号线开通,2014年西咸获批国家级新区 , 起到催化之效果;2016年地铁3号线开通,正式串联高新、曲江、浐灞、港务区 , 打通西安东西两厢,2017年西安就发布十四运主阵地在港务区,赶在全运会开幕之前,还开通了地铁14号线(北客站-贺韶);2020年末地铁6号线一期开通 , 加速高新三期开发.....
现在我们看到地铁8号线、15号线、16号线、10号线建设,意图也是十分明显 , 8号线是环西安,串联各条线路;15号线是链接高新、大学城、航天城 , 算是一条硬科技专线;16号线一期相当于是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的轨道中轴;10号线开建,也是西安正式搭建轨道上的“大西安万亿工业大走廊”,未来还要开发到富阎板块 。
绕城之外,如果你所在的片区没有地铁规划,那你一定要注意“四网融合”,就是国铁、城际、市域、城轨“四网”交织,如果连这个都没有,那你就赶紧买车吧,以后出行会很困难 , 提前做好准备 。
简而言之,西安的资金本来就紧张,钱要花在刀刃上,因此,地铁往哪里走,钱就往那里使,哪里的固定资产投资就比较旺盛!
那网上为什么说地铁越多越不值钱?这是瞎扯淡 , 地铁越密集,城市效率越高 , 占着地铁口的,无一例外都被流量加持 。
在地铁没有全面投入之前,城市的各个板块都是分裂的,人口资源无法高效聚集;但在地铁全面投入运营之后,各个板块的人口流动就会被拉通,各个板块就会被串联在一起,这种经济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
举一个例子,以前从长安到北客站打车费用是120块 , 但现在只需要7块钱就搞定了,究竟是给谁降低了交通成本?肯定是普通人 。有人就会说 , 我们不坐地铁 , 跟我们没关系?地铁是公共交通,是城市客流大动脉,没有地铁覆盖的板块 , 人口资源的流动和聚集都是个问题 。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诞生功能中心,尤其是TOD板块,在800米范围之内搞综合开发,商业、商务、住宅、购物、教育等资源聚集,还有可能诞生艺术中心 。但如果没有地铁,那就是一场梦 。
仔细看一下,奥体中心、西安CCBD、文化CBD、高新CID、曲江QCIC-黄渠头站、丝路能源金贸区、三桥商圈等等规划 , 虽然没有TOD标签,但就是以地铁站口打造新功能区,这些地方的配套建设及规划,明显优于其他版块 。
地铁是一个城市造价最高的城市配套,每一次投资都是反复预测 , 因此,当我们猜不透地方开发方向,就看地铁往哪里走修!
(文章于2022年2月5日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