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PPT 碳中和路线图!丁仲礼院士提出三端发力、四步减排路径

我汇总了丁仲礼院士关于碳中和的16篇深度思考,包含了碳中和的框架、路线图、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等内容,本文选自其中一篇 。
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讲解了在推进碳中和过程中,要从发电端、能源消费端、固碳端这三端发力;二是提出了我国控碳、减碳、低碳、中和四步走的减排路径 。
近期我还发布了江亿院士、舒印彪院士关于碳中和的思考汇总,可点击阅读 。
江亿院士关于碳中和的30个思考:乡村、建筑、能源、供热…

附PPT 碳中和路线图!丁仲礼院士提出三端发力、四步减排路径



01
三端发力
一国无论是技术原因 , 还是市场原因,其“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等同于自然吸收量与人为固碳量之和,即可视为“净零排放” , 实现了该国的碳中和 。
附PPT 碳中和路线图!丁仲礼院士提出三端发力、四步减排路径

图源《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


由此可见,有先进并廉价的技术可供这“三端”所用 , 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技术为王”将在碳中和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 。下面 , 我们来对这“三端”体系分别作简单介绍 。


1、“发电端”之要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我国目前的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2亿千瓦,未来假定:能源消费端要实现电力替代、氢能替代;为实现人均GDP从1万美元增到3万—4万美元,所需的能源明显增长;风、光发电利用小时数难以明显提高,那么估计我国实现碳中和之时,总的电力装机容量会在60亿—80亿千瓦之间 。
因此 , 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第一个特点是电力装机容量巨大 。
第二个特点是我国十分丰富的风、光资源将逐步转变为主力发电和供能资源,这既包括西部的风、光资源,也包括沿海大陆的风力资源,更包括各地分散式的光热等资源 。
第三个特点是“稳定电源”应从目前火电为主逐步转化为以核电、水电和综合互补的清洁能源为主 。
第四个特点是必须利用能量的存储、转化及调节等技术 , 克服风、光资源波动性大的天然缺陷 。
第五个特点是火电只作为应急电源或一部分调节电源 。
第六个特点是在现有基础上,成倍扩大输电基础设施 , 平衡区域资源差异;并加强配电基础建设,增强对分布式资源的消纳能力 。
为实现碳中和,我国拟以装机总量60亿—80亿千瓦 , 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共占比70%,“稳定电源”占比30%为目标,规划新型电力系统 。在40年内,大致以每十年为一期,顺次走控碳电力、降碳电力、低碳电力最后到近无碳电力之路 , 并完成超大规模的输变电基础设施建设 。
要建立这样的新型电力系统 , 无论是发电,还是储能、转化、消纳、输出等,技术上都有大量需要攻克的关键环节,这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工作的重中之重 。


2、“能源消费端”之要在电力替代、氢能替代以及工艺重构
用非碳能源发电、制氢,再用电力、氢能替代煤、油、气用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从而实现消费端的低碳化甚至非碳化,这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内容 。
在电力供应充足和廉价的前提下,消费端的低碳化主要通过各种生产工艺流程的再造来完成 。
消费端的排放大户是工业、交通、建筑三个领域,工业领域的排放大户是钢铁、建材、化工、有色四个产业 。
从现有技术分析 , 交通的低碳化甚至非碳化较易实现,即轨道交通和私家车可用电力替代,船舶、卡车、航空可部分用氢能替代 。
这里关键是建设私家车的充电体系,建设从制氢到输运再到加氢站的完整体系,当然还有如何保证经济、安全运行等问题 。
建筑领域的低碳化技术已基本具备,大致可考虑以下途径:城市以全面电气化为主 , 加上条件具备的小区以电动热泵为补充,少部分情况特殊者可部分利用天然气;农村则以屋顶光伏+电动热泵+天然气+生物沼气+输入电力的适当组合为主 。
附PPT 碳中和路线图!丁仲礼院士提出三端发力、四步减排路径

图源《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




以上两大领域去碳化的关键是政府与市场做好协调,并以合适节奏推广之 。
目前 , 工业领域的钢铁、建材、化工、有色产业还没有用电力、氢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成熟技术 , 虽然从理论上讲是可以实现的,但仍需技术层面变革性的突破和行业间的协调 。
事实上,国内外一些企业与研发单位在氢能+电力+煤炭的“混合型”炼铁上已有较为成功的先例 。
从工艺流程再造看,不同工业过程既可考虑先走低碳化的“混合型”再到无碳化的“清洁型”,也可考虑一步取代到位 。
由此可见,能源消费端的“替代路线”亦需研发大量新技术并布局大量新产业 。
需要说明的是,水泥一般用石灰石做原料,煅烧过程中不可能不产生二氧化碳,这部分如果得不到捕集利用,当在“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之列 。
此外,煤、油、气作为资源来生产基础化学品、高端材料、航油等,其开采—加工—产品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中也存在“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 。
从以上两部分的分析看,无论是发电端还是能源消费端,到2060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碳排放存在,需要其他技术予以中和 。


3、“固碳端”之要在生态建设
学术界对固碳方式已有过很多研究,主要分六大类 。
附PPT 碳中和路线图!丁仲礼院士提出三端发力、四步减排路径

图源《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




第一类是通过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保育等措施,增强光合作用并将更多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之中 。这是最重要的固碳过程 。2010—2020年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固碳能力约为每年10亿—13亿吨二氧化碳 。
第二类是从烟道中收集二氧化碳 , 制成各类化学品和燃料,或者用于藻类养殖,形成生物制品 。
第三类是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用于油田驱油、驱气过程 。
第四类是收集二氧化碳,制成碳化水泥 。
第五类是收集二氧化碳后,封存于地层之中 。第六类是生物质燃料利用、采伐树木及秸秆等焚烧还田等 。
由于生态建设是“国之大者”,而后面五类“碳固存技术”的应用均需额外耗能 , 且未必经济合算,因此,固碳端的工作当首先聚焦于生态建设 。
在2060年之前 , 对非生态碳固存技术先做深入研究和技术储备,力争掌握知识产权和工程技术,大幅度降低成本;临近2060年时,根据我国“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和生态固碳贡献状况 , 再相机推动这些技术的应用 。


02
四步走减排路径
如果我们将2060年“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设定为25亿-30亿吨,则需要在目前100亿吨的基础上减排70%-75% , 挑战性非常之大,这就需要制定分阶段减排规划 。理论上讲,我国可考虑“四步走”的减排路径 。


第一步为“控碳阶段”:争取到203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00亿吨之内,即“十四五”期间可比目前增一点 , “十五五”期间再减回来 。在这第一个十年中,交通领域争取大幅度增加电动汽车和氢能运输占比,建筑领域的低碳化改造争取完成半数左右 , 工业领域利用煤+氢+电取代煤炭的工艺过程完成大部分研发和示范 。这十年间增长的电力需求应尽量少用火电满足,而应以风、光为主,内陆核电完成应用示范,制氢和用氢的体系完成示范并有所推广 。
第二步为“减碳阶段”:争取到204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85亿吨之内 。在这个阶段 , 争取基本完成交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低碳化改造,工业领域全面推广用煤/石油/天然气+氢+电取代煤炭的工艺过程,并在技术成熟领域推广无碳新工艺 。这十年,火电装机总量争取淘汰15%的落后产能,用风、光资源制氢和用氢的体系完备并大幅度扩大产能 。
第三步为“低碳阶段”:争取到205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60亿吨之内 。在此阶段,建筑领域和交通领域达到近无碳化,工业领域的低碳化改造基本完成 。这十年,火电装机总量再削减25% , 风、光发电及制氢作为能源主力,经济适用的储能技术基本成熟 。据估计 , 我国对核废料的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在这个阶段将基本成熟,核电上网电价将有所下降 , 故用核电代替火电作为“稳定电源”的条件将基本具备 。
第四步为“中和阶段”:力争到206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5亿-30亿吨 。在此阶段,智能化、低碳化的电力供应系统得以建立,火电装机只占目前总量的30%左右 , 并且一部分火电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火电排放二氧化碳力争控制在每年10亿吨,火电只作为应急电力和承担一部分地区的“基础负荷”,电力供应主力为光、风、核、水 。
【附PPT 碳中和路线图!丁仲礼院士提出三端发力、四步减排路径】除交通和建筑领域外,工业领域也全面实现低碳化 。尚有1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主要分配给水泥生产、化工、某些原材料生产和工业过程、边远地区的生活用能等“不得不排放”领域 。其余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机动分配 。“四步走”路线图只是一个粗略表述 , 由于技术的进步具有非线性,所谓十年一时期也只是为表述方便而划分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