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课小学数学课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评课

经验直达:

  •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评课
  • 怎样评课小学数学课
  • 如何进行有效的评课小学数学

一、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评课


2、从教材处理上分析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看教学思路设计(2)看课堂结构安排4、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分析评析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3)看教学方法的优选与创新(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5、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通常,教师的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2)看教态(3)看语言(4)看操作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还可以将评课内容分成以下几项:(一)、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而教学思想是否正确又是最为关键的,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实施 , 通常都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决定的 。传统、陈旧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四个偏重”和“四个忽视”,即偏重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偏重知识灌输 , 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偏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学生特长发挥;偏重教师主导作用 ,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正确的教学思想,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树立起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树立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思想 。(二)、评教材处理1、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2、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3、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 , 教学过程中难点是否得到突破4、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三)、评教法选择1、教法选择是否符合教改方向2、教法选择的依据是否科学合理(四)、评学法指导1、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2、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付诸实施3、学法指导的方式是否可行(五)、评能力培养(六)、评师生关系1、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2、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怎样评课小学数学课


要评价一节数学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一、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是否具体适宜,是否体现年级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难易适宜 。
情感目标:发现数学信息,数学老师有鲜明的数学思想;要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 。课本中的图,要让学生读图 , 认真看图,观察分析图 , 用数学眼光观看周围事物 。
2、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 , 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 , 为实现目标服务 。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
二、评教材处理
知识教授得准确、科学、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精心组织、处理教材: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
三、评教学程序
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好 。
2、看课堂结构安排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pan>,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
四、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 。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
2、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
五、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 。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 。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 38%的声音 7%的言词 。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 。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 。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熟练程度 。有的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 。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
六、评学法指导
1、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
2、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实施
七、评能力培养
评价教师在课题教学中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 , 并加以引导、鼓励;
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
八、评师生关系
1、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
2、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
九、评教学效果
看完成数学任务的质量,积极思维情感的激发,气氛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思维开发是评价一课的重要的一点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方反馈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信息交流、信息碰撞的过程,能及时调控课堂气氛 。看学生受益面的大小,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到不举手和意见不同的 。让不同人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有效利用40分钟 , 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 效率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评课小学数学


【怎样评课小学数学课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评课】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ID),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 , 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 , 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 , 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 。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 , 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 , 即教学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所以 , 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 , 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 。在教师的指导下 , 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 。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 , 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 。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 , 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 。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 , 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 。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 , 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 , 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 , 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 ,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 , 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 , 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 。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 , 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 。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 。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 , 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 。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 , 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擞萌舾筛黾虻サ墓嬖蚴墙饩鑫侍饣竦酶呒豆嬖虻幕?。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 , 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 。同时 , 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 , 重构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

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 。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 , 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

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 。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 , 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 。在分类的基础上 , 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 , 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 ,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 , 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 , 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 。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 。”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 , 其实不然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 学生是如何思维的 。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 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 。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 , 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 。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 , 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 。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 , 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 。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 。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 。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 。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 , 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 , 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 ,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 , 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 , 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 , 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 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 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 ,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 , 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 , 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 , 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 。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 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 , 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 , 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 。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 , 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 ,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 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 。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 , 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 , 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 。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 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 。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 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0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