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文言文ppt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经验直达:

  •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 如何读懂文言文ppt

一、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古代诗歌 , 有比较浅显易懂的,但更多的在阅读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 。有时读一首诗,看了几遍还是不甚了了 。遇到这种情况,可尝试以下的方法,或许对理解诗意能助上一臂之力 。
一、注意诗的题目 。
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
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诗,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 , 沉思忽自惊 。”这首诗出现在2005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 , 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从“聊”到“惊”的感情变化 。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 , 就能不难分析出这是眼前之景触动(惊)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答题就不会有偏差 。
再如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诗的内容 , 便是诗人留客的话:“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中最后两句描写高山云深,景色奇妙,表达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 。如果不注意诗歌题目,就可能误解成只是诗人自己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
还有一些诗歌 , 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 。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 。唐诗人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乐府诗 。
二、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 , 必须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霜叶红了 , 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 。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 , 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
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考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南宋后期 , 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 。诗人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 。这种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 , 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 。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 , 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 。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
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了 。

三、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 , 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 , 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 。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 。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 。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 。此外,由于诗歌不仅讲究凝练,还要讲究韵律 , 因此,诗的语言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 , 或者省略散文中不能省略的句中成分,或者改变正常的语序 。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就是直接将名词并列成句,既不用动词,也不用连词 。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 , 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典型的语序倒置 。此例按正常语序应是:鹦鹉啄香稻馀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当然语序正常了,诗的节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诗韵律的要求了 。
因为诗在语言上有其特殊性,所以诗歌的解读首先就要在文句上读懂它 。这方面可以做些翻译古诗的练习,将诗的语言变成散文的语言 。比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 , 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 , 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此诗描写诗人闲居的山间小屋清新幽静的美景,表现了闲居生活的恬淡自适,抒发了期待着与老朋友见面的喜悦心情 。首联中的“带”与“生”是富于想像力的用词,阅读时要通过想像再现其景象 。诗中颔联的两句与颈联的出句都是语序倒置的 。颔联按正常语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 。倒置后 , 将竹与山置于句首,突出了诗人茅屋所处的幽僻之境——坐落于竹林边、山脚下 。颈联的出句按正常语序应为:闲鹭常早栖 。这一倒置主要是格律上的原因 。对句中的迟是韵脚,只能放在句尾,这就使得出句要通过倒置来与对句构成对仗 。全诗诗意为:山泉沟壑像飘带萦绕着茅屋书斋,墙头长着幔帷一般的薜荔,云霞就像是从薜荔中升腾起来的一样 。刚下过雨的竹林和夕阳映照下的山峦多么叫人喜爱 。悠闲的白鹭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 。家童正在打扫爬上滕萝的小径,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了会面的日期 。
诗歌的解读需要想象与联想,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这也使得诗意呈现多义性 。读诗时的想象 , 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 。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 , 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 , 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 。反正室内之人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
四、注意诗中的意象 。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 。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在古典诗歌中 , 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 。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下面举例介绍一些常见意象:
1、杜鹃:常用于表达难以抚平的思归的愁绪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2、湘竹:常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
3、哀猿:常用来表达心中的哀愁 。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江寒早猿啼,松暝已吐月 。”
4、春:常用以表现温暖、生命与兴盛 , 表示美好的时光 。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也常用于表现伤春、惜春之情 。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
5、秋:常用来表现肃杀、衰败、凄凉的情调 。阮籍《咏怀》:“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是日惊秋老 , 相望各一涯 。离杯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悲秋)
6、雁:寄寓对故乡的思念 , 表达对亲人音信的盼望 。方岳《泊歙浦》:“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
7、登临:这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用于表达叹老、思乡、怀人等多种情怀 。杜甫《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8、折柳:表达绵绵难尽的别离之情 。刘绮庄《扬州送人》:“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 。”
9、黍离: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土沦亡的悲叹 。柴望《多景楼》:“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 。”
10、南浦:表达送别的伤感 。祁德渊《送黄皆令》:“片帆南浦离愁结,古道河梁别思生 。”
11、春草(芳草):表达思念与惜别伤离之情 。王昌龄《出塞》:“寒雁春深归去尽 , 出门肠断草萋萋 。”
12、枫:表达怀人与惜别的愁思 。李百药《途中述怀》:“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 。”
13、浮云:象征奸佞势力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也用以表现游子的漂泊不定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14、转蓬:表现漂泊的孤寂与哀伤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15、水:最常用的涵义是表示时间的流逝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16、月:月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涵义有约定性的 , 也有非约定性的 。约定性的含义主要有团圆与思念、故园的象征、永恒的象征、美的象征以及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等 。刘绘《有所思》:“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 。”张文光《清淮晓发》:“五更月照他乡影,万里河流故国声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苏轼《宿望湖楼再和》“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以上介绍的均为常见意象的约定性的涵义 。这些常见意象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 , 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 , 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
五、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 。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 ,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 。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 , 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 。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
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此诗前两句写秋风雁群 , 已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而后两句直接写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听到了吹动庭树的萧萧秋风,将全诗的主旨点得明明白白 。
又如李适之的《罢相作》 。李适之曾于唐天宝元年任左相,至天宝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挤罢相 。为此他写下这首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诗中的避贤是让贤的意思,乐圣是爱喝酒的意思,用了三国魏邈好酒的典故,魏邈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 。此诗末两句,直接写出世态的炎凉 。昔日座中客 , 现在怕牵连而不敢再上门了 。诗人对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两句而点明 。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可供阅读诗歌时参考 。当然,读懂诗歌的根本途径还是要靠多读、熟读,再好的方法也只能起一些辅助的作用 。


二、如何读懂文言文ppt


1. 2018年高考语文怎样读懂文言文ppt公开课

简单的,你要先先打好基本功(实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偏义复词、文学常识、古代修辞),没基本功你看古文就是在看天书.然后就是需要对文意和中心思想的总体把握,这就是你语感和技巧的应用:技巧就是要学会根据语境判断语意,联想类比确定词,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追求信、雅、达(即准确、通顺、流畅).像《史记》、《二十四史》等多以介绍人物为主,像《古文观止》等是以古文的散文形式为主,掌握这样著书规律,对了解文意主旨中心都有帮助的.读古文最重要的其实是坚持,我刚接触古文也是不知从何读起,但坚持读就精通了 。

2. 怎样理解文言文.ppt

一、积累重在文化常识的了解和名句名段名篇的记诵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两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 。
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 , 。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 , 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 。
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 。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 , 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 。
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 。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答案 。
这类试题在今年中考中已占了默写类试题的半数,将会成为今后中考文言文默写的主要题型 。因此文言积累应重视理解,重视细水长流式的日积月累 。
尽管如此,同学们要将所有学过的文言诗文全都一字不差的烂熟于胸仍会感到有些困难,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的理解记诵上 。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 , 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爱莲说》、《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 。
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 , 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你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地背诵之外,还要在能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既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
二、认读重在对重点字词句基本含义的了解 中考课外文言阅读试题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根据,也就是说 , 课外文言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阅读能力 。因此,初三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 , 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 。
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重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 , 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 。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 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彰显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 。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 , 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比如 , 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 。
古汉语中 , 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 , 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 , 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增加自己的文言语感之外 , 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 。
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词性的改变,词义也就跟着变化 , 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今年中考第7题“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中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 。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
三、理解重在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我们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 , 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 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
学习文言诗文 , 首先应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关键句子,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概括段(层)意 , 弄清段(层)与段(层)之间的关系,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 。例如《爱莲说》,全文仅有120字,文笔简练,语言隽秀,文章先从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说起,引出自己独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又以菊、牡丹、莲三种不同的花来象征“隐逸”、“富贵”、“君子”三种不同的人 , 并做出评价,抒发真隐者少,和自己同道的君子难寻,而世间爱富贵者独多的感慨 。
作者通过爱莲颂莲 , 表明自己洁身自爱,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并对世间争名夺利者表示了鄙视 。经过以上的研读梳理,才算真正读懂了课文 , 考试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了 。

3.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PPT

1/7分步阅读
一、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 , 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 , 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从创作动机上讲 , 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2/7
二、抓住关键词(句) 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 , 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 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
3/7
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 , 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 。因此,读诗时 , 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 。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 。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 , 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
4/7
四、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

4. 如何学习文言文 最完全版,ppt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 , 学习文言文 , 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 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从烧宓讲糠郑煽矸旱较琳?,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 。“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
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 , 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 。我们学习文言文 , 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
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 。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
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 。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 。
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 , 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 。为了避免出现错误 , 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 。
我们的教科书中 , 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 。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 。
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 。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 。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 。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 。
“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 , 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 。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 。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 , 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 。
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 。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
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 , 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 。
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 。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 , 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 。

5. 如何快速读懂中考课外文言文课件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 。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 , 难在有文采上 。
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 。
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 。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实虚词的意思,句子翻译,文章理解,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 。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 , 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

6. 如何读懂古诗词.ppt

(一)读懂诗歌表层含义的方法指导例1:(2013江苏卷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学生常见答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易逝的复杂心境 。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不如“厌恶官场”那么明确,但应该还算正确 。
但“感慨时光易逝”与“追求恬淡”却相距甚远,原因就是“簟”“便”无法理解,然后就抓住了“时光”不放 , 自然就成了“时光易逝”了 。“便”运用组词法,应该就是“便宜”之意,根据语境引申一下即“适宜”的意思了 。
将“簟”解释为睡觉用的“席子”还是有好些方法的,比如根据字形中的竹字头,根据题目“醉眠” , 根据上下文的“好鸟不妨眠”、“梦中频得句” , 或联系已学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该都能推断出来 。例2:(2011年江苏卷的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字面含义翻译:李白的诗作无人可敌 , 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解析】:在理解含义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二句中的“思不群”是主谓短语,而非“动宾短语”,这里的“思”是名词“思想情趣”;要在三、四句前加上主语“李白的诗作” 。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自然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诗坛地位 , 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也应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补充举例: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里的“可怜”联系下文的美景 , 即为古义“可爱”之意 。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里的“悦”和“空”在理解时就必须使动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理解时就应该调换语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4、“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后一句理解时必须倒装和补充,即“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 。
(二)读懂深层含义的方法指导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日忆李白》就直接点明在春天,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仰慕的这一主要内容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忆”就直接点出了对李白的思念与仰慕 。
再如《春夜喜雨》《天净沙·秋思》作用3:题目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 。因为相同的诗歌体裁,有大体相似的诗歌内容 。
如《鹧鸪天·送人》《在狱咏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例1.((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 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 , 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解析】:(1)我们从诗歌题目“送人”可以先大体上把握诗歌的题材为“送别诗” 。
(2)回忆送别诗常抒发的感情:①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②情深意长的勉励、赞颂、祝愿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 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3)依据送别诗的大体情感 , 再结合这首诗的诗歌内容,确定这首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例2:(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1)根据题目“金陵凤凰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题材,即怀古咏史诗.(2)回忆怀古咏史诗的可能会有的思想感情 。
(3)再结合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就可以得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各种不同题材的诗歌常见情感(1)惜别送别诗: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
(2)思乡怀远诗:(羁旅行役诗)①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3)山水田园诗: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 , 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边塞诗: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

7. 如何读懂古诗词.ppt免费全文阅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 也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
中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对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一、知人论世 。
把握诗词的广义语境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知人论世,用于古诗词的鉴赏,指的是要了解古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大意 。比如,就作家所属的时代而言,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词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
而到了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 。悲凉之气多了 。
就作家的风格而言,陶渊明的诗淡远闲静,王维的诗恬淡优美,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等等 。总之,知人论世,司以为你理解古诗词的大意提供正确的方向 。
二、解读标题,参悟诗词的内容大意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它具有或点明话题,或交代内容,或揭示主旨的作用 。从标题人手,往往可以较快地参悟古诗词的内容大意 。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 , 交代了送别的对象、朋友以及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登高” , 交代了这首诗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总之,诗词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它 。可以抓住古诗词的内容大意 。
三、解读序、注,了解诗词的背景 有的古诗词,在诗词的前面有序言,有的在诗词的后面有一些注释,解读它们,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非常有益 。“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为整篇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 。
“注”,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 ,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词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语,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用典或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写作风格 。四、解读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 。”
这里的象指形象,形式;意即内容 。造一个象 , 立一个意,这便是诗 。
由此可见,要想理解一首诗词,诗词的形象就显得十分重要 , 只有了解了形象,才能领会诗词的主旨 。形象的含义很广泛 , 如在抒情诗中,形象往往是诗人自己(抒情的主人公,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写抒情主人公的梦游经历,塑造了作者的那种桀骜不驯、毫不妥协的斗争形象 。
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靠形象来表现,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 。诗^往往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寄寓在某个客观物象上,然后通过这个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 。
而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的情感色彩是相对稳定的,这些情惑与我们现代人的感情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理解古诗词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比如:梅花、莲花、冰雪、石灰、蝉――高洁;折柳、阳关、长亭、南浦、霸桥――送别、离愁;烽火、烽烟、狼烟、塞外、玉门关――战乱、戍边;夕阳、西风、归雁、浮云、子归――羁旅愁思 。
因此,只有抓住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读懂古典诗词 。五、解读“语言” 。
体昧作者的情感倾向 (一)抓“诗眼” 。理解诗词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最传神或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或词),比如《江楼旧感》:“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回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抓住诗眼“思”字来理解 , 思的原因是“独上”,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思的对象是曾经同来的望月人,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 , 诗歌反复扣住“思”,缕缕思念更加挥之不去了 。
(二)抓动词 。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中“穿”、“下”和“向”三个字是写动态的动词,将有漫长距离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穿起,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想像还乡行程的迅捷而异常惊喜的心情 。
(三)抓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不论作主语、谓语、宾语,作用都在于表现心情 ,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从而渲染气氛 。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青青” , 极写荠麦之繁茂,反映土地荒芜 。“十里扬州路”,今非昔比了 。
六、解读“题材” , 把握古诗词的主题 古诗词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但相同题材的诗词在内容上有共同的倾向 。因此,弄清古诗词所属的题材,有利于把握诗词的主题 。
常见的题材有: (一)怀古咏史诗 。大多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感情 。
(二)送别诗 。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
(三)边塞诗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其共同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凉之意境 , 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 , 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
(四)写景抒情诗 。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
(五)咏物言志诗 。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
【如何读懂文言文ppt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六)忧国伤时诗 。

相关经验推荐